专题:贵州茅台打出“稳价组合拳”
在当下白酒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茅台这艘巨舰如何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张德芹认为需要坚守维护茅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人才与创新。在2023年度股东大会现场,张德芹从品质、品牌、工艺、环境、文化这五大优势维度,精准剖析了生在大山、注定就有山一样的担当和责任的茅台的核心竞争力。
显而易见,环境是承载茅台品质、品牌、工艺乃至文化的基本根基,茅台生于大山之麓,长于赤水河畔,得益于独一无二的环境滋养,演绎了从偏于贵州一隅到问鼎世界酒王的传奇。一旦脱离既有环境的支撑或者环境恶化,茅台酒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过,《酒业内参》梳理发现,茅台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始终在不断改善、提升,在日益美化的环境赋能之下,其品质、品牌以及文化内涵将不断焕新升阶,这不但有助于在市场上持续塑造一般企业不可企及的竞争壁垒,为演绎传奇精彩注入更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国内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在经济与生态兼容发展上提供借鉴启示。
因此,近期茅台酒在电商补贴、部分投机商盲目抛压以及媒体夸大炒作中,出现的酒价和股价波动,仅仅是短期的非理性、暂时性现象。伴随茅台1935暂停投放等控量稳价的调控政策出台,加之传统渠道经销商调整出货策略,多地茅台酒报价有明显回升。7月5日,原箱的24年飞天茅台的批发参考价为2550元/瓶,与上一日持平;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为2335元,相比上月报价低点涨幅已超12%。
1、茅台镇:独一无二的造化
从地理环境来看,茅台镇地处河谷,冬暖夏热,年平均湿度大、气流波动性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这种气候条件也能够有效防止外来病毒和细菌的入侵,保持酿酒环境的纯净。
茅台核心产区的土壤以紫色砂页岩为主,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对酿酒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独特的土壤条件为茅台酒独特风味提供了基础。
水是酒之血,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矿物质,赤水河水质纯净、PH值适中,有利于糖化、醋化和发酵,硬度适宜能促进酵母的生长繁殖,微量元素丰富。加之沿岸的酿酒厂会将酒糟等废弃物排入河中,这些物质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和发酵,最终形成了赤水河独特的酿酒水源。
曲为酒之骨,作为主料且是茅台镇特有的红缨子高粱,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的优质原料。其生长在千米海拔的高山地带,在茅台镇特有的湿润水分、紫红色土壤和高温气候环境下,高粱形成籽粒饱满、粒小皮厚、角质率高、耐蒸煮的特点。
水质、土壤、风力、温度、降雨量、植被等这些不可或缺的自然特性,正是酿造茅台酒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茅台酒一如既往保持高品质的密码之一,这些独特的因素使得茅台酒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品质和风味。
如果把这些条件单独拆分,全国有不少地方可以同茅台核心产区等量齐观,但是一旦组合在一起就发生了奇妙的、不可复刻的“化学反应”,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茅台产区,只此一家,唯一性、排他性的烙印永不磨灭。
茅台人也感恩于天地灵气的钟爱,从端午制曲的“祭麦仪式”,再到重阳下沙的“祭水大典”,致敬天地已经成为茅台每年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板块。仪式只是表面,背后体现的是茅台对于传统酿造工艺的坚守,以及天人合一理念的敬重,本质上还是反映了茅台对于品质的不懈追求。
2、治理提速: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
在环境方面,张德芹在2023年度股东大会现场表示,从茅台酿酒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来说,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这会也使得酒更香。“祭麦仪式”“祭水大典”已经彰显了茅台人对于环境的敬畏和重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环境保护、提升方面,茅台早已付诸行动并取得累累硕果,这从聚焦于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生态系统平衡的“五大工程”中可见一斑。
以水源保护为例,茅台多措并举,不断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早在2011年,贵州茅台自建污水处理厂,严格制定针对酱香型白酒的废水处理工艺,经过处理的尾水达到类地表水水质Ⅳ类,已经高于一般景观水域要求的标准。
2023年,一系列新的废水处理改造工程在茅台落地,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应收尽收”,实现了雨污分流,并开展锅炉水处理工艺改造试点。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茅台陆续投产了冷却水循环利用、包装洗瓶水回用、风冷技术应用等项目,年节水超过500万立方米。2023年,茅台原本制定的降低5%的节水目标超额50%实现。
不得不提的是,在政、企携手合力推动下,赤水河生态环境治理正在提速。仁怀市强调生态优先,强化赤水河流域保护。严格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市域水土保持的主体功能,建立生态安全格局,保护重要生态空间,这无疑对酿酒环境的改进提升大有裨益。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悉心科学治理,赤水河再度出现已消失20多年的鳗鲡、鳡、异鳔鳅鮀和红唇薄鳅等珍稀物种,这无疑是赤水河生物多样性回归的最佳印证。
此外,‘护微’工程同样成绩喜人。微生物群落是决定白酒风味最重要的物质,微生态的平衡是名优酒企命脉的最根本所在。
因此茅台始终致力于植被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研究,核心产区内的绿地被划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及附属绿地等区域。其中,茅台陆续发现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共计455种。在各类乔、灌、花卉植物中,一切与茅台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和气候有正、负面相关的品种都被纳入清单存档。
与此同时,茅台在产区生态承载评估和微生态评价等难点问题上均有所突破,为了保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搭建了酿造环境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库框架,并拥有微生物检测关键技术和设备,经过精密检测,发现茅台酿造过程及环境中的微生物多达1946种,其中细菌1063种、真菌883种。
环境的保护工程,工艺流程也是重要一环,茅台在酿造工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也展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特质。其传统酿造工艺可以总结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其间蕴含着顺天敬人的文化内涵,生产酿造的过程顺应自然交替节律,“重阳下沙、端午踩曲”的工艺安排便是一例。
因此,茅台酒是五谷精华与四季灵气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产物,古法天成,酱香天生,加之独特的长期精心贮放、勾兑,完全称得上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生产方式浇灌出来的“时间玫瑰“。
可见,茅台酒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酿造历史与独有的酿造工艺成功结合的典范,茅台人因此得出了“离开了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的结论。正如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所说,“把大自然恩赐的‘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转化成美酒、美食、美产品,就可以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ESG的典范样本,新质生产力的“茅台路径“
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实现良好兼容?这始终是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命题,而茅台在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无疑为经济与生态兼容发展提供了优秀案例,不但对白酒行业,甚至对国内所有的制造工业企业都具有借鉴启示的价值。
历数茅台多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举措,无论对赤水河流域的治理,亦或对当地植被的研究,都是在生产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以及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有益探索。近年来,茅台还开展了“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产品设计”“产业链绿色转型”“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等一系列行动,水更绿、山更青已经照进现实。
绿色产业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帮扶与经济循环,通过对酒糟、食用菌培养基、燃料、饲料、肥料等资源进行再利用,茅台有效实现产业帮扶,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借绿兴农”,茅台模式成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的典型案例。
茅台的高质量绿色发展路径备受各界好评和认可。近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24企业社会责任会议发布了2024环境、社会治理(ESG)年度案例,茅台集团以“坚持生态优先,实施‘五大行动’,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白酒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标杆”的实践案例成功入选。
此外,茅台近年来陆续投入大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数智化产业升级,建设智能酿造工厂,“智慧茅台“工程不断深入。显而易见,随着茅台生产端不断提升数智化水平,其降本、提质、增效的优势将充分释放。比如在降本环保方面,通过自动化酿酒设备和包装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控制生产过程,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
2023年,贵州茅台综合能源消耗强度较2022年降低15.89%,完成1亿度绿电采购,实现绿电100%覆盖,推动厂区绿地率达49.7%,区域生态环境更加稳定,生态发展指数同比提升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