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近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公布“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相较于往年,2024年中国企业上榜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1家。其中,东方盛虹和新凤鸣集团首次上榜,中国石油、荣盛石化、万华化学、恒力石化排名均有提升。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当前正是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一批产业企业快速做大做强,补链强链,聚集发展新动能。企业通过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产品布局多样化,以及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全球化工企业面临新形势
在“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榜单上,巴斯夫位居第一,2023年化学品销售额约为745亿美元;中国石化化学品销售额约为581亿美元,位列第二;陶氏销售额约为446亿美元,位列第三。50家企业中,美国公司有10家,日本有7家,德国有4家,英国有3家,韩国有两家。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一直是推动全球化工行业发展的引擎。2024年的榜单,除中国石化外,中国石油排在第5位,台塑排在第9位,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排在第13位,荣盛石化排在第14位,万华化学排在第16位,恒力石化排在第18位,东方盛虹排在第22位,桐昆控股排在第37位,恒逸石化排在第40位,新凤鸣集团排在第48位。
据悉,C&EN会对相关公司上一财年的化学品销售额进行排名,并对外发布。相较于往年,38家披露2023年利润数据的企业,其利润总额较2022年下降44.1%,至544亿美元。其中,29家盈利下降,7家甚至亏损。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化工行业产能大幅增加而下游补货意愿相对不足。”物产中大期货化工油品组组长谢雯表示,近年来各类化工品处于投产阶段,且新增装置具有更低能耗的特点,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在供增需减格局下,化工市场陷入累库状态,销售额下降,从而导致整体利润收缩。”她说。
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加持下,全球化工行业出现洗牌,不少高能耗的设备被淘汰出局。
据谢雯介绍,不同于之前的单品类装置,近年来上马不少一体化项目,相应的副产品产量上升,进而导致化工品价格下滑。此外,化工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地缘政治风险仍在延续,能源价格与运输受到影响,企业的经营也面临不小挑战。
“陶氏、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巴赛尔等销售额和利润下降,就是全球炼厂产能、化工产能扩张造成的。”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董丹丹表示。
据董丹丹介绍,国内2018年开始发展化工型炼厂,2023年已经达到产能盈余幅度较大的局面。2022—2023年是化工企业最为艰难的两年。当前,我国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是产能扩张的自然结果。
另据了解,陶氏和利安德巴赛尔作为化工型企业,因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效益下滑有限。
“埃克森美孚是一家综合型石化企业,利润也受到采油、炼油等环节的影响。原油均价下跌,其采油和炼油利润率均回落。”董丹丹解释说。
“当前,全球大型化工企业面临着新产能释放、下游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进出口遇阻等问题。”谢雯认为,未来几年,全球化工行业仍面临库存累积、利润率下滑的严峻形势。
在董丹丹看来,其实,全球大型化工企业受到冲击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的生存环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一方面,全球新增产能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原油价格处于低位,化工企业的利润和景气度有同比提升的希望。”她称。
国内化工行业获不俗成绩
2024年全球化工5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1家,比上年增加4家,标志着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在化工行业稳步推进。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大宗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导致海外部分大型化工企业陷入衰退,而我国企业逆势上榜,体现了企业初步具备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综合实力。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我国民营炼化发展迅速,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东方盛虹、桐昆控股等一批聚酯民营企业打通了从原油到化工品的一体化流程。与此同时,各企业在发力传统聚酯领域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新材料领域。
除了上述炼化一体化企业,万华化学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全球布局生产运营网络,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工、新型材料、未来产业五大集群,聚焦高基数、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国内化工企业通过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产品布局多样化,以及科技创新等方式提升了在全球化工市场的地位。”国投安信期货首席化工分析师庞春艳说。
近年来,国内化工企业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变。
“国内化工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方面,企业队伍逐渐壮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0507家,同比增加1747家。从结构看,民营炼油企业数量占比约为60%,民营炼油和乙烯产能超过30%,而精细化工及其他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和产能超过80%。另一方面,随着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陆续投产,我国成为炼油、乙烯产能最大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基础化工在总量上处于世界前列。”中信期货研究所化工组研究员林雅瑜表示。
对此,庞春艳介绍,近几年国内化工行业发展以民营炼化崛起、主营炼厂降油增化为主要思路。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民营炼化一体化企业,多是从下游制造业向上游原料拓展。“企业在传统化工品基础上,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通过向上游或下游延伸,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同时,企业注重创新,也在向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拓展。”她称。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石化行业营业收入为15.9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回升7.2个百分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列世界第一。
林雅瑜表示,国内化工企业正快速做大做强。“大”表现在从炼油到化工多环节产能、产量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如聚酯产业链(PX、PTA、聚酯)、塑料制品产业链(PVC、聚烯烃)等。“强”表现在各企业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行业发展,在技术领域重点发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如万华化学开发出20余种差异化的聚丙烯牌号,以及具备高熔融指数、高透明度、无静电等特性的聚乙烯差异化产品,摆脱竞争激烈的低端通用产品市场,跨进高端产品赛道。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化工行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出现一批领头羊,除“三桶油”外,民营企业如荣盛石化、恒力石化等崭露头角。
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竞争力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国内化工行业凝聚了新的发展动能。
“一方面,行业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技术研发,特别是加大力度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新材料,以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化工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以及绿色能源消纳,实现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双重提升。”广发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张晓珍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入榜“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的东方盛虹和新凤鸣集团,正是沿着上述发展路径大步前行。
据了解,东方盛虹是一家全球领先、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并已深入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的能源化工企业。该企业依托炼化一体化、醇基多联产、丙烷产业链项目构建的“大化工”综合化学原材料供应平台,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个产业链条延伸,形成“1+N”的产业布局。
通过油、煤、气差异化、多样化的原料来源,东方盛虹在成本综合控制、应对周期波动风险、新产品研发及下游高端产品工艺路线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企业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降低了行业周期性波动造成的经营风险,更好地实现了抗周期、跨周期稳健发展。
2024 年,东方盛虹围绕“1+N”战略,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努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企业。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积累,新凤鸣集团已经形成“PTA—聚酯—纺丝—加弹”产业链一体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格局,成为全国化纤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近年来,新凤鸣集团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集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流程智能数字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短纤行业的工艺技术、智能制造和数字管理水平。同时,公司通过“机器换人”,达到“黑灯车间”标准,自动化生产水平提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据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新凤鸣集团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资金投入,力争实现“产业基地化、生产规模化、产品精细化、技术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的产业升级目标,突出主业,做精做强。
不难发现,发展路径上,化工行业正着力于强链补链,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链补链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外部因素或者产业链某一环节利润大幅波动对企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张晓珍表示,强链补链对国内化工企业而言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庞春艳看来,国内化工行业向着一体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相比产品和产业链单一的模式,现在,企业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新形势下,国内化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传统主流品种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是必要的选择。”她说。
记者观察:化工企业做大做强与期货市场密不可分
期货日报记者观察到,上榜“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的11家中资企业中,大多已参与到期货市场,部分企业甚至是交易所的产业基地,在行业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这一现象反映了期货市场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上榜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并成为交易所产业基地,不仅体现了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能力,而且表明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化工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国投安信期货化工首席分析师庞春艳如是说。
事实上,在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期货市场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期货具有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参与期货市场有助于企业稳定原料供应、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在保证连续生产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中信期货研究所化工组研究员林雅瑜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和能源供需形势复杂、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产业企业做大做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期货市场有望成为实体经济分散和规避风险的“避风港”。
“相对海外而言,国内石化板块期货品种布局更加完善。”林雅瑜认为,海外石化衍生品多为场外交易,我国在部分品种上率先推出期货,加之近年来交易所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品种上市,国内化工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更加便捷,可选衍生工具更加丰富,有助于提高企业套期保值效率及开展对外业务。
据了解,化工企业对期货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期货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期货市场,企业能够锁定原材料成本和产品售价,有效管理价格波动风险,这对于稳定经营至关重要。
此外,期货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对此,林雅瑜介绍,恒力石化是我国化工龙头企业,居“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第18位,截至2024年7月,恒力石化PTA年产能达166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19%。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恒力石化积极运用期货及衍生工具,多次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维持平稳运行。
恒力石化在公开报道中披露,2020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游纺织需求锐减,当期PTA价格连续走跌,且库存压力高企,为避免库存大量抛向现货市场引发螺旋式下跌,恒力石化通过基差贸易、期货交割等方式将过剩产量转移至期货市场,成功实现库存优化管理和市场秩序维稳。
“在化工企业特别是聚酯企业的国际竞争中,期货市场确实为其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广发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张晓珍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酯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使得聚酯的“中国价格”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化工企业能够将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价格”,进而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期货品种的丰富和期货市场的发展,化工企业将拥有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整个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张晓珍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化工企业做大做强与期货市场确实密不可分。长远来看,随着化工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更多企业将倾向于利用期货来管理风险,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