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短期A股市场强势股补跌 机构称具备市场底部特征
证券时报记者 许盈 王小芊 李颖超
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贝莱德、摩根大通、汇丰、花旗、富达等外资机构,从国际投行到全球顶尖的资产管理公司,面对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短期挑战,他们依然不改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与长期投入。
“中国经济潜力大,活力足,韧性强。我们一直都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也看好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一位受访的外资机构高管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对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信心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部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采取了阶段性低配的策略,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外资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信心几何?
在此次采访中,许多外资机构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机构、市场、产品多个维度的对外开放。包括银行、券商、公募等在华展业的多家外资机构高管均表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前景保持乐观。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看法一直在变化,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经历了从低配到略微低配的调整,近期又因市场波动而有少量卖出。”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范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她看来,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周期的资产来实现风险分散。中国资产与海外股票及债券相比,具备良好的分散化效果,为国际资金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分散和收益增厚机会。范华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的积极信号增加,如招聘广告数量、电商同比增长的改善,以及监管政策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愿意加仓中国资产。
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在扩大市场规模和提升市场吸引力方面持续努力。在范华看来,“把蛋糕做大,市场的贝塔可观,海外资金自然会进来。”同时,她认为,境内的机构投资者也可以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外布局,实现资金的双向流动,保持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表示,A股市场正向着“以投资者为本”进行结构转型,并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正如新“国九条”中所强调的,A股市场已具备更高的战略重要性,长远来看,更加完善有效的二级市场亦能使创新型公司从中受益,将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路博迈基金则认为,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资金流向,在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投资者会转向更安全的投资渠道,日元兑美元的加速贬值和其他海外市场的疲软也推动了全球资金重新配置,使得部分资金流入估值相对较低的中国资产。
另外,路博迈基金指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以及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和改善预期的政策措施,仍具备吸引长期投资者的潜力。在具体投资策略上,海外投资者更关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特别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投资机会。
“投资中国是战略决策,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路博迈基金方面直言。即便是目前A股市场相对低迷,该机构仍然以发起式形式募集成立了两只股票型基金产品。
看好人民币资产全球吸引力
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面对当下的短期挑战,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投入依然不减。
花旗中国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及董事陆烜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花旗在中国市场已深耕超过120年,服务主线分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企业在华业务,以及向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提供参与双边市场的配套服务。“我们正在积极申请证券和期货牌照,这将进一步完善我们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他强调,公司将继续扮演好“桥梁”角色,连接不同市场的金融服务。
汇丰银行(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指出,尽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挑战,中国依然为全球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长期增长机遇,汇丰也是在华投资最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
据王云峰透露,近年来,汇丰对中国内地新增投入数十亿元,包括提高在汇丰人寿保险和汇丰前海证券的持股比例,以及设立汇丰金融科技和汇丰保险经纪等。今年6月,汇丰中国完成了对花旗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收购,再次印证了汇丰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范华也指出,随着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生态的重塑,贝莱德在中国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富达基金总经理黄小薏则表示,中国市场对于富达而言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公司计划通过丰富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线,逐步满足中国投资者的需求。
渣打证券(中国)CEO耿琳表示,渣打证券非常看好中国的熊猫债市场,并切身感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兴趣回升。相信随着未来海外降息周期打开,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会进一步提高。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由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新旧动能交替的过程中,难免面临一些挑战。不过我们始终相信,中国经济潜力大,活力足,韧性强,我们一直都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也看好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耿琳说。
将国际视野带入中国金融市场
“近年来,中国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取消、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以及跨境理财通和互换通等对外开放措施,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总经理兼证券部主管余学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自2020年中国取消证券、期货等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后,外资机构纷纷借着政策东风,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截至目前,在券商领域,外资控股券商达到11家,其中4家为外商独资券商,分别为高盛(中国)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渣打证券、法巴证券;此外花旗证券、瑞穗证券等外资券商也在紧锣密鼓地申请设立中。在公募基金领域,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6家外商独资公募先后设立并展业,摩根资产管理等3家中外合资公募正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在银行领域,中银协发布的《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共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已达888家。
不少外资券商的中国业务已步入正轨。例如,作为首家外资全资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自2020年正式展业以来,已经实现了连续3年盈利,在IPO、增发、公司债、可转债和并购咨询等业务上都有项目落地,还成为了首家在港股通项下向境内投资者转发研究报告的外资券商。
摩根士丹利证券已完成8宗A股IPO项目,并参与多宗为中国企业引入优质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并购项目,如沙特阿美对荣盛石化部分股份的246亿元收购等。今年3月,公司获批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及证券自营业务。“外资投行凭借在国际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望在跨境尽职调查、专业化服务流程建设、企业价值挖掘、优化上市公司股东结构等方面发挥核心优势。”摩根士丹利证券总经理钱菁表示。
今年以来,“新玩家”也进展不断。例如,渣打证券(中国)在今年3月正式展业,在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ABS)承销业务上取得了初步进展;法巴证券于4月获批,7月成立,迅速获得证券经纪、证券自营等多项牌照;今年6月,瑞穗证券的设立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受理,并在9月初收到监管反馈。这些外资券商的积极布局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长远信心与战略投入。
在公募及理财领域,外资机构也不断发挥跨境资产管理优势,将全球视野、产品运用和投教方面的经验传承等带入中国市场。
例如,贝莱德分别在2020年、2021年成立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以及首批合资理财公司之一的贝莱德建信理财,并在过去几年中多次增资。目前,贝莱德基金共发行了9只公募基金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则有八个系列110只公募及1只私募理财产品(存续)。
富达于2022年底获得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牌照,于2023年2月起正式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已成功发行了多只股票和债券基金。路博迈于2022年11月取得公募基金业务许可,展业近两年成功募集了8只公募产品,其中包括外资公募的第一只绿色债券基金。
王云峰指出,随着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未来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度将不断提升,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
直面挑战 期待更多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少外资机构在中国展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展业成本较高,业务牌照申请门槛较高,长线资金吸纳较为困难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资机构发挥特长。
星展证券总经理王戈指出,外资券商的特点是既是独立法人机构又是整个跨国集团的一部分,因此其生存之道是充分利用集团在跨境服务上的实力,集团资源的协同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牌照申请方面希望将集团相关的产品经验和综合实力纳入考量因素,从而有效协同并发挥集团的产品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
范华也提到,目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普遍风险偏好较低,吸纳长线资金的难度较大。她希望随着市场行情好转,赚钱效应能够逐步显现,吸引投资者进行更为多元和长期的投资布局。
展望未来,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仍抱有积极的态度。多位外资高管均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鼓励外资长期加码投资中国的关键。
黄小薏指出,从公募行业外资参与者的角度看,希望在保障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方式,特别是在业务资质门槛的设置上,能够更多考虑外资机构在全球的历史、规模和经验。“我们期待在养老金管理、跨境投资、投研共享等领域得到一些政策支持,为国内的投资者带来更多元的投资选择。”
余学勤则认为,有必要鼓励养老金等各类长期资产管理者入市,以及吸引更多包括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内的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交易量、流动性并增强市场的活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各类专业投资者作为市场“稳定器”的功能。